非遗瑰宝,匠心传承 || 守护民族文化之魂
时间:2024-11-04 点击: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加强广大师生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深入了解,坚定文化自信,赓续中华文脉,yl23455永利语言文化学院联合国际教育学院共同组建了一支非遗传承守护者队伍,开启了一场非遗文化传承之旅,师生们以实际行动投身于推动文化繁荣与建设文化强国的使命中。
文化根脉,非遗传承。本次活动分为学习非遗与传承非遗两部分开展,师生们既是非遗传承学习者,也是非遗传承守护者。非遗学习者们前往非遗文化馆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并亲身体验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通过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互动交流等形式,感受历史透过它们向我们传达的思想与精神。非遗文化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守!
9月11日同学们来到了湖南雨花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这里是保护与传承民族瑰宝的重要场所。它集展示、教育、研究、交流于一体,通过丰富多样的展览与互动体验,让公众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非遗馆不仅是文化记忆的守护者,更是文化创新的推动者,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学们跟随讲解员的步伐,仔细观看着每一件展品。它们在低语,讲述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与传承的故事。从精美的刺绣到古朴的陶瓷,从生动的剪纸艺术到悠扬的民乐演奏,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亲身体验了那些古老技艺的魅力。同学们走进了古老的湖南,感受着潇湘大地上的非遗风采。
同学们品尝了南北特王胖子炒货,了解了十八洞酿酒技艺、十八洞造景、雨花油寨、宝庆瓷刻、历史长廊、岳阳楼造景、吊脚楼造景、拾遗工坊群、江永女书、香道……大家都积极地参与到互动之中。
为了进一步学习非遗文化,同学们亲自动手体验了传统扎染技艺。在非遗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地选工具、设计、染色,最后亲手制作出一件件精美且独一无二的扎染作品。这种亲身体验不仅能增进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还能激发对传统技艺的兴趣和尊重。
在这次非遗馆的体验中,通过近距离接触和体验湖南雨花非遗馆的丰富藏品与非遗技艺,同学们不仅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还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每一次体验,都是对非遗的致敬;每一份作品,都是匠心精神的体现。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作为华夏儿女,传承与弘扬非遗文化的责任与使命,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文化在于坚守,更在于传承。非遗学习者们细数着古今的文化智慧,化身为非遗传承守护者,走进小学,走上讲台,用非遗传承人传授给大家的文化技艺,点燃小朋友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这些珍贵的文化瑰宝在岁月的流转中永不褪色。
1.漆扇介绍
首先,陈思硕同学向学生们介绍了漆扇的由来。漆扇的历史源远流长,其源头可追溯至 2000 多年前的楚国。它从最初的礼仪象征,慢慢演变成兼具实用与美观的物品。紧接着石卓嫣同学简单阐述了漆扇与大漆的联系与区别,漆扇是新时代“大漆工艺”的“衍生品”,大漆工艺的加工步骤相对来说工序多,生产周期长,工艺难度大,长久以来,一直难以破圈。技艺因传承而不朽,从漆艺到漆扇,变得是承载技艺的载体,不变的是持久闪耀的“大漆工艺之魂”。
2.传授制作方法
随后扶思洁同学展示了漆扇的制作方法。她的双眼满含热情,仿佛要把漆扇的魅力传递给每一个人。她先拿起一把精致的扇子骨架,开始讲解道:“看,像这样斜插的时候,角度要保持在 45 度左右,这样会让扇面更具层次感。”接着,她又演示直插的手法,手指灵活地穿梭在骨架之间,在讲解 S 型和 Z 字型制作手法时,她的双手如同翩翩起舞的蝴蝶,优雅地舞动着。随着她一步步的操作,那协调且美丽的配色,如同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在同学们眼前展开。
3.动手制作
接着就来到了充满趣味的部分。助教老师协助学生上色,老师们穿梭在学生们中间,耐心地指导着。学生们一个个兴奋不已,他们将漆轻轻滴入水中,那漆滴就像晶莹的泪珠落入湖面,泛起一圈圈细微的涟漪。大家开始精心挑选自己喜欢的颜色,有的选择了热烈的红与沉静的蓝混合,有的将温柔的粉与明亮的黄交织在一起。在涂抹扇面时,学生们的动作格外小心翼翼,有的微微皱着眉头,专注地控制着手腕的力度;有的抿着嘴,眼睛紧紧地盯着扇面,确保漆能均匀分布。在这个过程中,欢声笑语不断,每个人都沉浸其中,用心创造着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扇面,仿佛那扇面承载着他们独一无二的梦想。
4.埋下种子
漆扇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情感。这不仅是一次手工体验,更是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逐渐明白保护非遗的意义,树立文化自信。让漆扇这一古老的技艺在小朋友们的手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在他们的心中种下传承传统文化的种子。
非遗活动暂告一段落,而我们的传承还在继续。我们将怀揣文化自信,在未来的征途中,持续探索,在探索与创新中成长为文化的传承者与守护者,让非遗之花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灿烂的光彩!